您现在的位置:最新资讯>行业动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心得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德国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在艺术生产理论的建立和形成有着突出的贡献。这部作品体现了本雅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 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的艺术作品》的开篇就提到马克思在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初级阶段就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就行预测。从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是“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比基础的变革来得慢,它用了半个多世纪使生产条件方面的变化在所有文化领域中得到体现。要作出这个说明,这就必然要涉及一些预言性的东西。”而且还讲到他的这些艺术理论虽不能为政治服务,但是对于表达艺术政策的变革要求却很有用。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而艺术的生产则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围。在这里,本雅明已经把艺术的的创作纳入到生产中来。 复制,首先是一种技术。这种复制技术是属于生产力中的因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这种复制技术,是依托在生产工具上的。这种复制技术大致的发展历程是铸造和制模——木刻——石印术——照相机、摄影机。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由原先的只会制造器类物品到对手稿的复制,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更好地传承。而到了石印术的出现,使得复制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照相机、摄影机等先进的技术诞生后,更是让艺术品的复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也就符合了,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影响上层建筑。 二、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影响: 艺术作品的现时现地性和韵味使得艺术作品本身具有价值性和权威性。 1、对艺术品本身而言: 首先,艺术作品具有现时现地性。现代的科技很发达,机械的复制技术能够很逼真的把艺术品复制下来。本雅明认为,即使在最完满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现时现地性。强调的是这种艺术品在其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这种独一无二性构成了艺术品的历史。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把作品放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考察是否具有意义。特定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灵魂中重要的部分,也是作品的价值之一。本雅明所提到的现时现地性从作品的外在传播形式出发。在反映作品“现实”的价值是有一致性的。 即使复制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甚至可以借用摄像机、电影的方式逼真的对艺术进行复制。但是,艺术作品原作的独一无二性体现在作品赋予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的创造到作品的形成,凝聚了作者的思想精华。可是,复制作品只是原作的表面形式的复制,不能把作品全部的精髓复制过来,所以复制作品的价值是远远比不上原作。可能文学作品中没有真品或者赝品之分,但是在美术作品就有这种区分。而这种艺术品的真假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性和权威性。除了原作的现时现地性外,原作构成成的化学元素等是复制品所无法拥有的。于是,真品由于其有可鉴别性,使得它具有权威性。这权威性也加大了原作的价值性。而且这种权威性还体现在作品的时间性,原作所存在的时间价值是复制品所不可能复制的。就像我们的古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可是被复制的文物虽外在形式一样,可是它不具有原作的那种时间的价值性,所以原作更显其具有权威性。 其次,艺术作品的韵味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就在于韵味的消失。传统工艺术由于不能大量复制,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是韵味。“人们可以把在此排除的东西纳入到韵味概念中,并指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韵味”。韵味即是对艺术品原作的享有,在时代生产技术不可能大量复制的情况下,原作即使艺术品独一无二的确证。占有原作,才能有对艺术真确性的享有。这种韵味让原作具有复制品所不能比拟的价值和权威。 三、机械复制技术为大众的艺术欣赏提供可能 有些原作是普通大众所难以接触到的。但是,复制技术为大众这种艺术的欣赏提供可能。复制技术,使得稀世艺术品,被无限量地复制。如果没有复制技术,那么这些稀世的艺术作品只能永远被一个人或者少数的人提供欣赏的机会,让少数贵族统治者在沉思默想的关照中体味作品那无可取代的韵味。但是机械复制技术让这些稀世的艺术品走向大众化。大众有机会接触这些艺术品,慢慢地这些被束之高阁的艺术就能获得更多的欣赏者。复制技术,对作品本身而言,可获得更多的解读;对大众而言,则是对本身知识素养的提升。 但是,本雅明不足的一点是:对社会生产力转化为艺术生产力的复杂性和中介环节的考虑太过简单化,特别是忽视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与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总之,对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用一种辨证的眼光来看待。既要看到此作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的贡献以及理论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要看到作品中观点的一些不足。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本雅明的思想理论,更好地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

电话

消息

二维码

分享